院士徐承恩: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确立创新发展新目标
|
石化科技创新空间很大 必须面对挑战
|
|
【中国石油化工产业(战略)协作联盟网】
文字:【 小 中
大 】 我要投稿 |
前不久,我参加了“科技三会”。我国科技界公认,新中国成立后对科技人员最有感染力、最有推动力的大会共有三次。第一次是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拟定了12年规划。之后,我国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世界瞩目的重大科技成就。第二次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深刻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此后进一步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这次会议极大地调动了我国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科技前进了一大步,石化产业也快速发展,千万吨级炼厂、百万吨级乙烯工程开始建设。第三次就是这次大会。大会确立了“三步走”的创新发展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个目标任务非常具体地摆在全国科技工作者面前。
之后,中国石化召开了科技创新大会,明确了新的目标任务,就是继高铁和核电两张国家名片后,力争将炼油化工技术与装备打造成中国制造新名片。我作为一个科技人员,在振奋的同时也感到肩上的压力巨大。目前世界经济环境和全球行业格局使我们面临诸多挑战,要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科技创新。
石化创新是被倒逼出来的
我国石油石化产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几乎没有产能,年炼油量也就十几万吨,抵不了现在一个炼厂一天的炼油量。那时候我们没有自己的炼油技术,上世纪50年代我们唯一引进的就是苏联援助我国的兰州100万吨/年炼油厂。
当时苏联的技术与世界的炼油技术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但对我们来说算是先进的了。这也倒逼我国科技工作者必须加快开发自己的技术,满足国家需要、国防需要和人民需要。
1962年,原石油工业部在北京香山召开炼油科研工作会议。会上确定了要集中各方面的技术力量,独立自主开发炼油新工艺、新技术,主要是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以及炼油催化剂和添加剂等5个方面的炼油新技术。大家把这五项新技术叫作炼油工业的“五朵金花”。
在我国科研人员共同努力下,“五朵金花”炼油新技术先后开发成功,并实现工业化,我国炼油工业实现了重大跨越。“五朵金花”的攻关是被帝国主义封锁倒逼出来的,非干不可。从那以后,我们就形成攻关创新的传统,并延续至今。
中国石化有“十条龙”科技攻关,我们集中力量,科研、设计和生产紧密合作,经过20多年的科技创新,“十条龙”科技攻关已完成100多项技术的工业转化,有力推动了中国石化的科技进步和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石化科技创新空间还很大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创新的任务还很重、很紧迫。
产品质量升级对我们不断提出新的挑战,迫切需要科技创新。生产清洁汽油的大趋势就是要降硫、降烯烃、降芳烃和降苯。如今,硫含量降得差不多了,但烯烃、芳烃、苯还有降的空间。目前我们国5汽油的烯烃含量是25%,国外欧5只有18%;芳烃含量我国是35%~40%,欧5是35%;苯含量我国是1%,美国已降到0.6%。降低硫、烯烃、芳烃和苯的含量牵扯炼油装置结构的变动,也需要有炼油技术的创新。
以降烯烃为例。我国目前生产的汽油以催化裂化汽油为主,烯烃含量较高。烯烃的辛烷值比较高,把烯烃降下来,汽油的辛烷值就受影响。而生产低烯烃含量、高辛烷值汽油的烷基化工艺,我们还没有工业化,亟待创新开发。
全球原油的变化趋势是原油变重变劣(含硫含酸高)。炼制这种原油,提高轻质产品产量很关键。而我们现在的渣油处理技术只有固定床的加氢处理,移动床、沸腾床等技术我们仍处在攻关阶段。没有这些渣油处理技术的创新,附加值高的轻质油品产量提高不了,炼厂的效益和竞争力就会受影响,必须加快创新来补上这一短板。
保持竞争优势,科技创新是关键
现在国内炼油产能过剩,已提出要去产能。怎么去产能?去谁的产能?只能是优胜劣汰。有些人简单地认为地方炼厂不行,我认为这种观念要改变。现在地炼规模都不小,发展很快,地炼的炼油量已占全国总炼油量的三分之一。他们的危机意识非常强。在炼油技术方面,他们在加大科研投入的同时,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油品质量和收率以增强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国企对去产能也应该有危机感。中国石化的技术优势很明显:我们炼厂的规模很大,拥有13个千万吨级炼厂,我们有催化裂化、延迟焦化等成套技术,我们有先进的管理体系和过硬的人才队伍。但地炼随着原料及资金压力的缓解,势必加快追赶国企的步伐,力求保持自己的产能。这种竞争将会渐趋激烈,只有创新才能胜出。
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例如设备制造方面,中国石化许多工程公司的大型设备制造能力很强,这是我们的优势。但我认为设备不是越大越好,小设备产出大炼量,这才是先进的表现。不开发高效、节能的先进设备,只会按规模比例放大,必然会失去竞争优势。环保方面,一些新技术我们并没有完全掌握,虽然我们的环保排放是合格的,但环保不能只满足于达到国家标准,那是起码的要求。应该不断努力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环保质量。
对于短板,看准了就应该集中力量进行攻关。技术要创新,创新的速度也要加快,慢了就会陷于被动或失去机遇。(徐承恩)
(徐承恩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本文由宁嘉 王桂根整理)
|
中国石油化工产业(战略)协作联盟网声明:
①本网刊载的所有内容,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②若本网转载相关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立即处理。
③本网登载此内容是为了传递更多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相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
来源:中国石化报 |
时间:2016年9月5日 |
浏览1146次 |
精彩导读 |
|
排名 |
姓名 |
性别 |
职称 |
1 |
黄维和 |
男 |
教授级高工 |
2 |
熊春明 |
男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3 |
高雄厚 |
男 |
教授级高工 |
4 |
张义杰 |
男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5 |
廖广志 |
男 |
教授 |
6 |
付兴国 |
男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7 |
冉启全 |
男 |
高级工程师 |
8 |
李阳 |
男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9 |
罗健辉 |
男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10 |
王璞珺 |
男 |
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