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记者获悉,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简称
勘探院)自主研发的纳米智能驱油剂,首次亮相低渗透油田扩大波及体积新技术新方法研讨会后,引起广泛关注,为特低/超低渗透油藏长期稳产带来希望。
近年来,中国石油新发现储量规模快速增长,低渗透难采储量已成为油气储量增长的主体。长庆特低/超低渗透油田水驱约有30%的毛细孔隙注不进水,稳产难度越来越大。
纳米驱油研究团队认为,水的强氢键缔合形成大分子水网络是低渗透油田注水困难、特低/超低渗透油田注不进水的主要原因。单个水分子直径为0.4纳米,大小与气体相近,而特低渗透油藏的孔喉直径为0.56微米至2.52微米,超低渗透油藏的孔喉直径小于0.8微米,特低/超低渗透油藏注单分子水与注气的阻力相近。为此,通过添加化学剂减弱水分子间的氢键缔合作用,产生“小分子”水,这一思路,理论上可以全部波及特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把剩余油驱替出来。
勘探院自主研发的第一代纳米驱油剂样品QS-SiO2,减弱了水分子间的氢键缔合作用力,使普通水变成了更小的“小分子”水,更容易注入毛细管,大幅度降低了注水“门槛”渗透率。QS-SiO2注水波及到了普通水无法注入的低渗区域,这些区域存在大量的剩余油,是低渗透油田大幅扩大波及体积的潜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