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油田探索特殊时期生产运行新模式,为优化工作节奏奠定基础——
一季度,
新疆油田完成油气产量当量超460万吨,原油日产水平保持在4万吨以上,实现“开门红”,以稳健的节奏引领“全年红”。
去冬破局而立,今春聚势而出。
新疆油田成功跨过冬季产量“凹兜”这道坎,踏出一条相对平稳的产量运行曲线,探索出特殊时期生产高效运行新模式。
春季上产 冬稳是关键
新疆油田的冬季漫长、气温较低,稠油系统没有伴热流程,加上冬季措施增油难以实施,生产时率、原油产量下降幅度大,产量运行曲线呈现“凹兜”态势。
2023年春节假期后的第一周,陆梁油田作业区躺井日均占产高达260吨。在这个时间段,其他采油厂也面临同样的生产难题。
冬稳难,不仅受困于修井季节性缺员、保障队伍不足,而且受限于惯性思维——冬季本就无法作业、冻堵频发、产量较低。而春季措施工作量又陡然加大,一个月内近300支修井队伍蜂拥而上,不仅生产组织和调度难度加大,而且安全风险也会加大。
新疆油田公司党委深入分析制约冬季稳产的影响因素,于2023年秋启动冬季生产模式,动员广大干部员工以超常决心、超常措施,积极探索特殊时期的全新生产模式。
动员令一下达,从机关到基层挂图作战,层层压茬推进。生产运行部与开发事业部、基建工程部、工程技术部联动,带头学习先进的生产运行模式;工程技术部带着承包商到大庆油田和辽河油田学习经验,解决人员和设备的保温问题;物资设备部提前介入,锁定资源,较往年提前2个月上报采购计划。
各油气生产单位从2023年9月初就超前组织冬防保温工作,10月底全部完成,提前为生产设施设备“穿上保暖衣”。
一组数据对比鲜明。2023年2月初,整个
新疆油田仅有62支小修队伍在作业,2024年2月则有183支小修队伍在保障生产。这是运行冬季生产模式带来的巨大变化——冬天一样能干修井作业,让后续春季上产节奏稳健。
聚力攻坚 抢夺生产主动权
全新的
新疆油田冬季生产“作战图”比以往向前延伸了3个月,从秋季就开始张罗冬季生产的事。不难看出,特殊时期探索全新生产模式最显著的特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新疆油田冬季生产痛点有三——天气温度低,系统回压高;季节性缺员,作业队伍不足;冬关井及躺井增多,开井数下降。
痛点即潜力所在。
新疆油田以“科学、高效、安全、靠前”为原则,
精准施策,聚力攻坚。
此次冬季生产模式运行方案是一份指导性、操作性很强的“指导书”。在这个大的框架下,采油厂、作业区逐级有针对性地细化工作量和时间节点,执行方案有的放矢、精准发力。
“指导书”特别注重基础工作——通过稀油精细注水、稠油优化注汽,做好冬防保温及降回压控制,确保“压力场、温度场、流动场”平衡。
冬季回压高是必然会发生的,控制好回压就会变成冬稳的潜力。入冬前,基层干部员工通过大数据摸清规律,找到冲线的最佳时机和最好位置,进行大排量冲线,把管线的“血脂”冲干净,
精准施策。
“指导书”特别强调高效组织运行——突出“抢投”,提高新井贡献率;突出“抢干”,增加措施工作量。
去年秋季,采油二厂第五作业区通过优化流程,让一批跨年井提前开钻、提前投产、提前发力,把原本第二年夏季投产、秋季受益的井变成秋季投产、冬季受益。
“指导书”特别重视靠前准备——抓好修井队伍保障,抓好生产协调保障,提升系统效率。
油气生产单位借鉴东部油田的作业经验,转变冬季低产躺井不修的观念,与承包商加强沟通协调,保证冬季双班作业需求下的连续性工作量。今年春节后第一周,百口泉采油厂就有30支修井队伍到位,冬季作业效率大幅提升。目前,百口泉采油厂检泵作业周期控制在3.5天以内,转复抽作业周期控制在5天以内,躺井率控制在0.8%以内,开井率保持在78%以上。
能打胜仗,保障有力是关键。生产运行部强化生产协调保障,建立周生产联合协调会机制,冬季生产期间共组织协调会16次,现场落实解决生产问题35项,为特殊时期生产保驾护航。
随着冬季生产周期结束,新模式呈现诸多利好的同时,
新疆油田也为后续稳产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助力油藏开发管理持续向好。
精细管理 提升问题解决效率
油气生产单位辖区面积大、跨度大、关停井多。入冬前,基层干部员工对关停井进行地毯式摸查,运用大数据优选潜力井,有针对性地抢上措施,把减量变成了增量。
热洗是个技术活,洗不好就会反复躺井。基层干部员工紧盯数字化系统监控热洗参数,判断热洗质量。单井管理基础打牢了,躺井也随之减少。
管理上的变化,实际上是作风上的强化。
从去年进入冬季生产模式以来,采气一厂每周派出两名厂领导或技术专家,分别在克拉美丽气田、玛河气田带班驻守,对新区、盆5开展巡查,积极主动协调解决现场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各类问题,督促责任部门主动服务基层,提升协调解决问题的效率。
靠前指挥、靠前服务,开启生产组织“大运行”模式。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公司机关多个部门员工在生产指挥大厅联合值班,随时联动协调解决基层困难,大大提高了效率。
各级干部在探索实践中获得了快速成长,看问题的视角更开阔,解决问题的手段更丰富,推动着不同特殊时期下的生产模式得到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