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吹风会,就《
政府工作报告》的83处修订进行了解读。其中一条颇引人注意——“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这也是
氢能源首次写入《
政府工作报告》。
行驶里程长、加氢速度快,驾乘操控性和燃油车完全一致同时不失“环保”,无疑让专注于创新体系建设、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一下子“确认了眼神”。
其实,早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发展
氢能燃料电池技术就已被“划过重点”,《中国
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则进一步描出了中国
氢能的发展路线图:到2020年,中国燃料电池车辆要达到10000辆、加氢站数量达到100座,行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到2030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要“撞线”200万,加氢站数量达到1000座,产业产值将突破10000亿元。
氢能源成了国家能源战略中的重点猎捕对象,底气在何?国家能源集团总经理凌文介绍了一番中国目前的“氢”能力。
一方面,中国现有工业制氢量已达2500万吨/年,什么概念?光这些就能养活约1亿辆燃料电池乘用车;同时,每年风电、光伏、水电等新能源电源限电约1000亿千瓦时,可由此电解水制氢约200万吨;中国大规模的化工行业的“天时地利”,还带来大量无法循环利用的副产氢……
而在需求层面,中国拥有的天然大市场,尤其是“世界第一汽车大国”的新能源汽车潜在使用量,也使得“中国
氢能未来有无限的发展可能”。
都说中国是基建狂魔,从“制造”到“智造”,这回中间只隔了一个,氢。但
氢能的“野心”从来不止于单个国家。
根据国际
氢能源委员会发布的
氢能源未来发展报告,到了2050年,全球范围内
氢能产业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创造2.5万亿美元市场价值,
氢能汽车将占全世界车辆的20%-25%。
意思不难解,
氢能会成为全球能源系统转型中谁都不可打偏的靶子。各国的战略“弯道”上,守好
氢能,即是在相当程度上,守好了各家的能源安全。
《中国
氢能产业研究报告》也定好了“底线”——未来
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占比“至少”要达到10%,与电力协同互补。这回《
政府工作报告》增补进的“加氢设施建设”,也是为了直接助力氢燃料电池车。
理论上讲,几乎没有不火的道理的氢燃料电池车、加氢站,在现实中发展得怎么样?
据查考,截止2017年年底,欧洲拥有139座正在运行的加氢站,亚洲拥有118(其中日本拥有91)座,北美拥有68座,南美拥有1座,澳大利亚拥有1座。
而中国呢,到2018年7月,我国“已建成、在用及在建”的加氢站共有41座,实际投入或即将可运营的加氢站仅为14座。“中国的
氢能源应用有了很好的开端,但显然还没有一举进入高潮”,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把现状说了个清楚。
差距有、还不小,背后原因在哪?
比如中国制氢技术虽已居世界首位,但除了煤气化制氢、碱性电解水制氢、光催化制氢有特殊优势外,天然气重整制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与国外仍有技术落差。
又如我国在质子交换膜组、发动机、传感器等核心产品上尚有技术难点要攻关;氢燃料电池总体上也尚处于工程化开发阶段。
自然了,氢天然带有易燃、易爆、易泄露等特性,尽管之前在奥运会、世博会上大家部分见证了氢的安全可靠性,但作为新手难免“捏把汗”。
在氢安全技术上,中国目前的氢与材料相容性虽颇具特色,但总体还是落后于老牌“氢国”——日本、德国、美国。
“《
政府工作报告》的修订标志着中国政府对
氢能源利用的重视,但微观上讲,还没来得及做更细的规划”,干勇副院长表示。
而未来战略规划的参照系呢,倒也不缺乏。
比如美国,从2001年就将发展
氢能作为其能源政策的重要方面,先后制定了多项
氢能研究计划,以实现向氢经济的过渡。加州政府还为氢燃料电池车制造商和加氢站运营商提供补助——目前一个加氢站的建设成本要200万-300万美金,如果没有资金支持,很难大规模建设。
而作为推进
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排头兵”的日本,在布局、研发、产品生产之外,还有很多普通家庭肉眼可见的“分布式能源”,将“用户端”与“供给侧”整合,
氢能切实进入了日常生活。
“既是国际战略,也是能源转型,发展
氢能,是中国一定要走的路”。
在国家能源集团总经理凌文看来,中国的
氢能源胜在已经蓄力完毕,未来可期。通过有序发展,
氢能源和燃料电池产业将实现“技术快速进步、创新成果爆发式涌现”。
不仅如此,
氢能还要实现可持续、多面化开发。“中国力度”要使对地方,要在汽车、轨道交通、船舶、航天等领域广泛应用
氢能,最终形成“
氢能社会”。
除了这次的两会《
政府工作报告》修订,2019年广东等10个省份也早将发展
氢能写入
政府工作报告。有朋友说中国已初步形成了“
氢能东西南北中”五大发展区域。
如何见出?比如长三角建起了“氢走廊”,共有规模以上企业68家,示范运行燃料电池车563辆,加氢站8座,2020年还定下了50座的“小目标”;北京、河北和辽宁,也是较早就做起了燃料电池电堆等有关研发,依托在建年产1.3万套燃料电池系统,6600吨制氢项目,
氢能产业链正逐步由点及面……
《报告》“一声令下”,后续如何优化?
不少业内人士给岛妹的共同“分享”是——精确布局
氢能的顶层设计。简单点说,就是先要把
氢能体系搞清楚。比如要怎么开发、能源成本上是可以接受的?环境“红利”如何平衡?能源利用有多大收益空间?“未来感”的
氢能汽车、无人机孰先孰后?
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副董事王凤英这回也将金句抛予两会,“要理顺整个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生态链”。也可理解为那一句“推动加氢等设施建设”的破局思路。
具体来讲,发展
氢能,有几步路必然不可绕过:其一,把
氢能从危化品中分离出来,消除“谈氢色变”;其二,层层细化政策,加速核心技术研发;其三,针对目前离你我最近的加氢站建设,要健全加氢站建设标准、降低审批难度,更要明确补贴、组建运营“国家队”。
相关人员预估,2019年中国
氢能产业将迎来大繁荣;业内学者则又把时间推远了一步,呼吁将
氢能源正式列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
中国
氢能之路自“元年”始,但跑在其上的终极环保车正开足“氢力”。注定后来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