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油田12区,经过十多年高速开发已进入中后期,目前开井330口,其中低效井多达202口。12区地下,“山河破碎”,远井储层动用差,次级断裂油井产能低,地层高闭合压力裂缝闭合快,含水上升井顶部剩余油动用难。
对此,西北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储改所与采油二厂技术人员积极尝试各种办法,寻找破解之道。他们认为,必须重整“地下山河”改造储层,老区块才能焕发新生机。
“一体化”打开思路
区块开发后期,剩余油和未波及储层仍是“富矿”,要架起通往这些富矿的桥梁,储层改造大有可为。今年,储改所技术人员参加了油田“上产服务队”,技术团队以“地质工程一体化”视角重新审视过去的储层改造设计与工艺,发现过去对
油藏和地层的研究不深入,老区储层改造必须从分析储层深部
油藏潜力入手。
TH12355井投产后,依靠注水替油维持生产,日产油14吨。产油5800吨后,地层注水困难,日产量降到5吨以下,低产低效。为恢复生产,该井曾两次实施近井解堵酸化措施,但增油效果一次比一次差,第二次酸化后仅增油223吨。技术团队认真研究构造,采用深穿透酸化工艺改造,该井日产油由3.4吨跃升至25.5吨,有效期超过400天,累计增油6100多吨。
技术团队认真梳理塔河12区井史资料,横向看区块、纵向看单井,筛选潜力单井,“救活一棵树,培育一片林”。
今年二月底,在筛查低效油井TH121112CH井时,技术团队研究发现该井远井100米外发育第二套储集体,还有丰富的剩余油,于是制定了固态延迟酸远距离酸化方案。实施后,这口井日产油由8吨跃升至21.7吨,到目前累计增油1400余吨。
“延迟酸”打通油路
随着开发深入,老区井周近井油气越采越少,要扩大波及范围,原来的做法是实施多轮酸压。但常规酸压能力有限,波及距离仅80米左右。到开发中后期,酸压失效井越来越多,有时可谓“播下龙种,收获跳蚤”,一次措施投入上百万元,增油仅百十吨。
酸压要扩大波及范围,就要延长酸在地层中的作用距离。现有的缓速酸体系,一般采用增黏实现缓速,但黏度增加,施工摩阻就会增高,排量就会降低,进而缩短酸液进入地层的距离,矛盾纠结,难以调和。
储改所技术人员跳出增黏缓速的思维局限,在市场中选出12种同类产品、31种添加材料,经过48次伍配、调整试验,终于创新研发出适应塔河地区不同井况的两种延迟酸全新配方。新体系利用酸岩反应快的本质,可实现让酸液在作业中能远能近、能停能走,精确掌控到达目的层的时间,今年2月在TH121112CH井试验应用成功,将波及距离一下延长到200米。
“上产队”打通现场
过去,储改所都是在室内编制施工方案。今年初,西北油田成立了由相关处室、研究院和工程院技术骨干组成的“上产服务队”,驻厂驻井成为主要工作方式。
储层改造技术人员紧盯现场,根据井中压力及变化情况,把控入井制剂的用量和质量。过去一般都是酸站配好酸液,施工单位配好压裂液,运到现场直接使用。这就造成制剂反应时间长、效果不佳,而且技术人员无法根据井下变化实时调整配方。
今年,压裂液和酸液现场调配,技术人员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制剂浓度、添加材料,更准确地“看碟下菜”。TH121150井原准备用常规压裂液,后来地质人员发现地层深部更具增产潜力,工程人员于是调整设计,在线混配压裂液。酸化措施实施后,这口井日产油38吨,实现建产即高产。
TH12285井酸压施工前,技术人员发现邻井泵压较低,分析该井改造段位于12区暗河厅堂洞,他们结合“近井致密充填,边部空间有体”的地质工程一体化认识,决定快速提高压裂液排量纵向扩缝高,方案优化调整后,成功沟通大溶洞,该井获日产油49吨的高产。
西北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储改所技术人员加入油田“上产服务队”,技术团队依据“地质工程一体化”思路,梳理老区开发难题,调整储层改造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