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
广州石化炼油中心控制室机柜间,仪控中心巡检人员根据新编制的可视化巡检指引,认真对各装置迁移后的新
控制系统进行检查,并将运行情况记录在案。
控制系统是装置生产运行的“大脑”,关系重大。
4月,
广州石化新建炼油中心控制室投用,将原本分散在厂区各生产装置的
控制系统全部迁移至一处,实现集中控制。为此,仪控中心周密统筹、充分准备,严谨制定方案,使
控制系统一次迁移成功。截至目前,所有DCS系统、SIS系统都保持正常,操作站运行平稳。
“绿色通道”确保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今年以来,为实现炼油区控制及管理一体化功能,
广州石化决定新建一个中心控制室,将有关装置的操作站和辅操台功能全部迁移至一处。2月,操作站迁移项目建设全面铺开。在实施过程中,仪控中心技术团队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搭建“绿色通道”,为项目有序推进排忧解难。
“可否用回原有的光纤?”根据通信网络设备的要求,项目设计采用单模光纤传输信号,费用昂贵,基于此,技术团队有了大胆的想法——回用原有光纤,节省费用。
按规定,光纤传输距离大于2千米就要用单模光纤,而重整一装置控制室通信原来采用的是多模光纤。得知情况,一区域副主任师蔡常茂迅速行动,用仪器精准测量出装置控制室至中心控制室的距离为1.86千米,接近2千米的范围。
随后,技术团队启动“头脑风暴”,对原有多模光纤进行测算、检验,多次讨论利旧的可行性。经过一系列科学验证,他们确定原有多模光纤符合强度要求,不影响传输速度,可直接回收利用,大大节省了施工时间和费用。
为完善图纸资料、加快项目进度,仪表管理室主任工程师何珊华主动作为,精心设计、细心安排。大到网络柜的布局、各装置操作台的位置,小到每种缆线的数量、不同设备的安装尺寸……他都了如指掌,为操作台的顺利“安家”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下,不到两个月时间,操作站迁移项目建设顺利完工。
联手攻关让“门面担当”顺利落地
如今,走进
广州石化炼油中心控制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震撼的大屏幕可视化系统拼接墙。在超大的屏幕上,正动态展示着企业装置、产能、经营目标等画面。
“拼接墙长约29.16米 、高约3.64米,采用54套80英寸DLP屏体构成,整体结构为3行18列,是我们这次项目的‘门面担当’。”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根据生产实际需要,他们临时决定将迁移的26套DCS
控制系统控制画面投放到大屏幕进行显示,这个新增项目超出了原设计的范畴。“过程不易,好在结果完美。”
时间紧、任务重,技术团队迅速采取行动。项目负责人黄现文带领各区域技术人员,紧急提报各装置DCS系统资料及软件版本,统计电脑的信号接口类型,在3天内确定了技术方案。
为实现投屏,每套系统都配备了一台操作站,主机通过连接编码器上传到大屏幕,因此,编码器的位置安装直接影响到投屏效果。“怎样安装才能收到理想效果?”技术团队成员纷纷开动脑筋。区域负责人杨新宇、袁冠威与黄现文三人结合工作经验,经过商讨,在现有的操作台进行实地测试,合理利用操作台位置,大胆运用横装平板的方法来安装编码器。通过功能测试,该安装方式效果良好。
在厂家投屏调试中,班组技术员发现蒸馏一装置的显示屏分辨率不足、映像不清晰。他们依据回路方框图,对大屏幕多屏图像处理器、大屏幕管理软件等进行排查,确认是传输数据线出问题后,随即进行更换,实现了数据传输稳定,确保达到最佳投屏效果。
搭建“模拟操作站”实现完美迁移
“在迁移过程中,要考虑到交换机重新安装光电转换器时,因误操作导致DCS系统与操作站断开连接,引发操作站操作失效的风险。”在中心控制室项目协调会上,仪控中心党委副书记赵礼峰提出新的建议。
为保障迁移过程万无一失,技术团队多次进行细致的统筹和推演,针对每套迁移系统,严谨制定了详细的风险管控措施和应急预案。他们还组织搭建“模拟操作站”,将每一套系统操作站、交换机等通信设备在中控室提前进行模拟测试,找出迁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好对策,为操作站迁移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4月8日,系统迁移开始。各区域技术员各就各位,在接到搬迁指令后,相继按照迁移顺序对各装置操作站进行关闭和搬迁。蒸馏一装置DCS系统操作台成为平稳迁移的首站,当安装就位后,技术员立即检查键盘情况,进行双屏切换操作,查看历史趋势、报警记录、报警声音是否正常,系统诊断信息有无异常等。
在短短的两天时间内,仪控中心将炼油区33套装置51套DCS系统、SIS系统操作站平稳迁移到中心控制室。搬迁后的系统运行稳定,实现了炼油区装置小集中和大集中的管理模式,使大小控制室可以同步监测实时数据,将助力
广州石化智能化建设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