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晚21时,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的
江汉石油工程公司工具总装实验室内,机器声轰鸣,研究人员正在紧锣密鼓的加装“SSC-江汉可溶桥塞”。自3月29日,该产品在涪陵页岩气田创下了可溶桥塞分段28段段数最多纪录以来,1个多月时间,该公司已陆续收到了来自四川、重庆、宜昌等多个工区的订单。
在竞争中求生存,自主研发解决生产难题
作为水平井分段
压裂技术的核心工具,可溶桥塞自问世之日起,就备受业界关注。因其可大幅降低
压裂作业的后期施工费用,抗高温、耐高压、可自溶成粉末的材质特性,既避免了碎屑、作业泥浆污染储层,又避免了井下安全风险,提高了作业效率。
应时代而生,伴随页岩气勘探开发向超长水平段方向发展,可溶桥塞逐渐代替复合桥塞,成为页岩气勘探开发过程中提速降本增产增效的时代“新宠”,并成为代表页岩气勘探开发先进性的“代名词”,引得多方竞争。
2017年,公司在自主研发复合桥塞的基础上,对标国际一流,针对可溶桥塞严重依赖进口产品的格局,组织相关科研人员进行可溶材料项目攻关,走出一条国产化、特色化、自主化的页岩气勘探发展之路。一年多时间里,公司科研人员在结构设计、工序优化和评价实验方面,前后共完成各类试验300余组,成功研制出能够满足页岩气水平井分段
压裂的“SSC-江汉可溶桥塞”,并于2018年5月成功完成首次现场试验,与进口可溶桥塞相比,单井可节约时效近20%。
卡着脖子搞创新,做就做标杆产品
那一场试验的成功,仅仅只是代表了“SSC-江汉可溶桥塞”具备了在涪陵工区全面实现国产化降本的基础,但国内页岩气勘探开发依赖进口工具的格局依旧没有打破。
“对标国际一流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只有站在国际一流的视角去审视产品的设计与研发,才能做出行业标杆性的产品出来。”页岩气开采技术服务公司经理袁发勇说。“客户的不信赖、不认可,均源自产品没有达到客户满意的效果。”
一次产品研讨会上,试油完井工艺研究所主任师徐帮才大胆提出缩减桥塞尺寸,提高自溶时效,满足不同作业需求的想法。他们就是要在“砖头机”横行的可溶桥塞领域制造出一个小巧精干的“触屏手机”。通过优化工具设计结构,重新进行可溶合金实验。2019年8月,经过2个月的努力,直径101.6mm,长度440mm,涪陵工区重量最轻,体积最小的耐高温双卡瓦可溶桥塞诞生。
同年12月,在焦页109-2HF井,涪陵页岩气公司组织公司国产“SSC-可溶桥塞”第一次与进口产品在同一平台进行比拼。最终,经过5天的拉力赛,1支进口产品出现遇阻,10支“SSC-江汉可溶桥塞”全部顺利完成关键工序施工,仅耗时3.5小时,这一惊人的性能表现赢得了在场客户的高度赞扬。
不仅如此,随着公司制定的可溶桥塞检测与应用能源行业标准的认定与发布,“SSC-江汉可溶桥塞”不仅成为了国内同行的标杆,同时也成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各项技术达到领先水平。
单井到多井同步,全产业链“溶”出大市场
优异的产品性能表现带来的是优异的市场表现。自2020年以来,“SSC-江汉可溶桥塞”正以体积小、长度短、井筒通过性好、不易中途坐封、有效密封时间长、溶解率高等高性价比,赢得甲方信赖,并成功在四川、重庆、宜昌等页岩气市场“安营扎寨”。
截至目前,由公司自主研发的“SSC-江汉可溶桥塞”正在焦页181-1HF井、焦页27-S4HF井、焦页27-S5HF井等3口井进行同步应用。
从单井实验到多井同步应用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客户对“SSC-江汉可溶桥塞”优异性能的认可,推动了公司自主工具的规模化生产,并逐渐延伸到为客户提供设计研发、加工制造、总装测试以及现场技术服务等“一条龙式”全产业链技术服务。
四年的全产业链发展,锻造了“SSC-江汉可溶桥塞”的系列化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公司已自主研发形成了3大系列,可满足88.9~139.7mm不同套管井内使用的可溶桥塞。公司现有的工具总装车间,可实现年产出“SSC-江汉可溶桥塞”3000套。同时,作为石油工程公司跨区域推广的重点新产品,“SSC—江汉可溶桥塞”现阶段已在涪陵工区全面推广应用,彻底解决了进口产品卡脖子难题,完善了工具国产化“拼图”,引领国内页岩气勘探开发走上国产化、特色化、自主化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