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理事会章程 | 商务合作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首页
资讯 电商 产品 供求 市场 专家库 专题 人物 理事会
招标 文库 媒体 通讯录 推荐 联盟 视频 会展 图片
会员
合作机遇 政策动态 人事变动 科技动态 勘探·开发 炼油·化工 油品·销售 天然气·管道储运 物资·装备
工程·建设 非常规资源 替代能源 质量·安全 节能·环保 会员资讯 综合市场快报 液化石油气市场 原油市场动态
汽柴油市场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人才短板制约我国氢能技术进步
站在风口的氢能行业最缺的不是钱和项目,而是专业人才
人才短板制约我国氢能技术进步
中国石油化工产业(战略)协作联盟网】    文字:【 】    我要投稿
    关键词:人才    氢能    
    8月27日,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氢燃料电池装机量达到45876.9kW,同比增长高达642.6%。此前,国家氢能标委会发布的《中国氢能基础设施》蓝皮书中明确指出,预计到2030年,我国将建成加氢站1000座,氢燃料电池车将达到100万辆。

  日前,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随着燃料电池产业驶入“快车道”,转型做氢能和燃料电池的企业越来越多,但这个行业目前最缺的不是钱和项目,而是具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行业新兴、心态浮躁

  是产业人才短缺的关键原因

  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证实,氢能行业的人才短缺现象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2017年前,很少有企业对氢燃料行业感兴趣,直到近几年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后,才开始有大批企业入局,但真心想做这个产业的并不多,有些企业就是为了补贴。”一位不愿具名的某高校教授对记者说。

  记者梳理发现,对于我国氢能产业而言,2017年的确是一个重要节点。

  2017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在《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要全面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等。

  2017年5月科技部和交通运输部出台的《“十三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明确提出,推进氢气储运技术发展,加氢站建设和燃料电池汽车规模示范,形成较完整的加氢设施配套技术与标准体系。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国内氢能产业发展步伐开始提速,各地方政府和企业都表现出强烈的发展积极性。

  新兴的行业必然需要新型人才的进入和推动,而产业初期企业的蜂拥而上、大干快上,也让人才的流动与培养呈现失序状态。

  东方氢能综合管理部主任谭春城向记者表示,“氢能行业的核心是燃料电池技术,整个行业的发展需要这一技术的突破,但由于处于行业发展初期,很少有企业投入资金培养人才,导致技术人才相当缺乏。”

  “企业的技术开发离不开技术团队的组建与磨合,只有团队中专业人才相互密切配合,才能做好产品研发和创新,但目前在市场的快速推动下,人才分散到全国各个企业中,很多刚成立不久的企业把无论成熟与否的人才都以高薪挖走,团队的不稳定造成国内技术开发速度较慢。”谭春城进一步表示。

  “燃料电池领域门槛相对较高,培养人才、产品开发都有相应的周期,但由于时间短,很多高校、企业都不具备成熟的培养条件。”对于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上述高校教授坦言,“行业不能浮躁,燃料电池技术比此前发展的纯电动技术门槛更高,只能静下心来慢慢研发。”

  高校负责打好专业基础

  复合型人才则需在企业实践中培养

  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和输送场所,高校和企业在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该如何调整自身的职能?

  记者了解到,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各司其职。“燃料电池是一门跨专业的技术,需要不同专业的配合,因此想要培养精通燃料电池的人才很难,目前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的都是专业型理论型的人才,转为技术开发人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谭春城告诉记者,“而真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则需要在技术产品开发过程中才能实现,这就需要企业的加持。”

  “对高校而言,燃料电池不是一个新的专业,更应重视的是应用方面的新技术和专业的综合应用。”上述某高校教授进一步表示,学校的基础理论和实际产品开发差距很大,面对市场需求,特别是对比日韩技术的先进程度,还需要更为深入的技术攻坚。

  北京亿华通科技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内部的人才科研团队分成几个部分,有从欧美回来的氢燃料电池业内专家,有著名高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以及公司自行培养的人才

  面对氢燃料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专注于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技术研究的亿华通,通过引进国外专家、产学研无缝对接的模式培养产业人才,这也是目前诸多业内人士倡导的方式之一。

  “产学研联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为产业输送基础性人才,但仍需企业更深层次的培养。”谭春城表示,“高校的培养可以打下良好基础,但高校或科研院所培养的时间短,无论什么学历或学制,积淀还远远不够。”

  今年6月,佛山市南海区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进行项目签约,成立了氢能经济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氢能学院”)并落户于佛山市南海技师学院。

  “学院今年秋季原招生计划中,对该专业招生50人-100人,后来决定扩招到200人-250人。”南海技师学院招生人员告诉记者,现在这个专业已经全部招满。

  据了解,“氢能学院”的落成正是为了满足佛山南海打造“氢谷”所需的大量氢能人才

  南海技师学院招生人员向记者透露,由于学院刚刚成立不久,很多课程设置和更为高阶的理论与应用课程还在进一步规划完善中,目前“氢能学院”主要以教授操作层面的技能课程为主。

  对此,亿华通相关工作人员也坦言,成立相关学院或专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才供应需求,但有经验、有积累、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仍然非常稀少。

  在谭春城看来,不少企业将欧美日韩的相关业内专家“挖”回国内,对产业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质量和水平良莠不齐,需要对其有相应的甄别。

  培养人才

  国家层面的引导不可或缺

  为解决人才短缺问题,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并进行课程调整,企业高薪“挖”人才、聘请国内外业内专家完善自身团队。但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国家层面的引领亦不可或缺。

  “如果让行业自行发展,一定会经历爆发似的增长期,虽然市场机制会让整个行业形成优胜劣汰,但过程中会造成资源、人才的浪费,因此希望国家层面能够进行研究并总结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就如何引导新兴产业的发展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谭春城认为。

  这一说法也得到上述高校教授的赞同,“目前整个行业有点急功近利,人才流动太大,造成技术研发的滞后,燃料电池产业5-10年内盈利的可能性很小,必须持续投入,在这过程中就需要国家发挥战略性的引导作用。”

  谭春城进一步表示,氢能产业链很长,包括制氢、储运、加氢等环节,要实现全产业链的自主研发需要国家在技术创新、产业配套、法律规范等方面进行顶层规划,引导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中国石油化工产业(战略)协作联盟网声明
①本网刊载的所有内容,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②若本网转载相关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立即处理。
③本网登载此内容是为了传递更多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相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分享到 
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实习记者仲蕊 时间:2019年9月5日 浏览1019次
  延伸阅读
 中国首次完成氢能车辆长距离跨区域实际运输测试
 中国石化广州石化氢能二期项目开工建设
 中国首台氢能源地铁施工作业车在湖北襄阳下线
 氢能重卡沪甬城际物流干线首次示范运行
 河北省氢能产业创新联合体成立
 冰火两重天 氢能赛道竞争白热化
 中国石化氢能技术重大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中国石化化销华北推广氢能源车加快构建绿色物流体系
 氢能发展提速 专家建议建立产业标准体系接轨国际
 氢能产业亟待全链条技术突破
 中国首次利用光伏发电制成固态氢能
 中国首次实现固态氢能发电并网
 中国首条氢能工业车辆制造生产线正式投产
 中国石化江汉盐化工为“光纤小镇”提供质优量足的氢能
 辽宁发布“十四五”氢能发展规划
 河南倾力打造国家级千亿元氢能先进制造业集群
 中国石化广州石化扎实推进氢能发展布局
 氢能产业如何健康有序发展
 广州石化“汤佳香氢能源工作室”获四件实用新型专利
 氢能源电池车大批量“上路” 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图片   ...更多
龍耀中国 福在舍得
腾龙迎福 华彩东方 舍
龙年品沱牌 万家春意浓
全球首艘LNG双燃料油轮
全球整体制造最长塔器装船
中天合创叉车安全预警系统
中国海上首个热采油田累产
中国石化海南炼化百万吨乙
 【资讯】热点关注  
美国或成全球第二大LNG出口国
川庆测井钻具传输国产切割弹切割套管
气电集团M701F燃机长期服务协议(LTPM
中国矿业大数据联盟成立
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例近一成
亚行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中企建设的尼泊尔首个电站项目首台机组发电
沙特基础工业公司萨比克有意投资欧美页岩气市场
罗马尼亚已探明天然气可开采9年
沙特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产油国
 【资讯】排行榜  
1
 李汝新同志任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党委书
2
 隋昊同志任中国石油锦西石化分公司总经理、
3
 付锁堂同志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咨
4
 刘振宏同志任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总经理
5
 “瘦身”应急处置 “丰满”一案一卡
6
 何晨光同志任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分公司总经理
7
 姜鹏飞同志任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总经理、
8
 金彦江同志任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党委委
9
 杨立强同志出任中国石油浙江油田分公司执行
10
 兰建彬同志任中石油甘肃销售公司总经理、党
关于我们  |  理事会章程  |  商务合作  |  会员服务  |  招聘人才  |  法律声明  |  付款办法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石油化工产业协作联盟网 COPYRIGHT @ 2016-2024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06669号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信息资讯为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京ICP备16006669号-1